2)第503章 哪位皇子在奉天殿?_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交趾,到西贡,到淡马锡,再到旧港,然后才会去满者伯夷,再到爪哇,最后大澳。

  几乎绕了个半圆形的大圈。

  现在皇帝指出来的是一条直线的航线,过了大员之后就没有大明的国土,但却近了很多,而且朱高煦还说,沿路几乎有八成可以顺着各处大陆走,单次单独走在没有大陆的海面段上不会超过十天。

  这些路是杨立山和郑和第二次下西洋走过的,沿途也有各小王国可以补给,按后世路标说法,基本就是从南海到苏禄海,再到苏拉威西海,再经望加锡海峡,进爪哇海,再到萨武海、帝汶海,最后就到了大澳。

  从头到尾没有进入太平洋,也没有经过印度洋,当然,现在还没太平洋的叫法。

  所以朱高煦选的这片海域路线,比后世英国人占据大澳顺风多了,也简单多了。

  再加上大明水师的船又大又牢,他真不相信能在海上出什么事,除非生病。

  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附近,也没听说有遇海难沉大艘的。

  方延平看着皇帝的新路线,如果从大员直线往南,的确近了很多,实际上的距离,仅从大员开始计算,前者大概九千里,后者一万三千里左右。

  用朱高煦的话说,八成的时间都在沿岸线上,真正独自在无参照的海上确实很少。

  海上最难走的就是一望无际的海面,因为没有参照物,很容易迷失方向。

  但如果一路有参照的海岸线,远远贴着海岸线走,那肯定不会迷路,也不会出事,有什么情况就可以想办法靠岸。

  方延平沉默片刻,低声道:“就算从大员走,按陛下的路线,就算从秋冬季出发,海风由陆地往海上吹的多,也就是顺风的时间比较多。”

  “即便这样,以两千料以上大船的速度,中间不算补给,最少也要一个多月才能到。”

  如果要停岸补给,大概要两个月。

  “来回也就三四个月嘛,挺近的啊。”朱高煦笑道。

  方延平嘴角微抽,陛下你说的是从大员走,要是从松山,可不是这个时间了。

  对方延平和毛信这些人来说,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皇帝出事。

  做为讨逆勋贵,好不容易开始享受富贵荣华,万一皇帝出事,他们以后的日子可就难说了。

  朱高煦当然知道他担心什么:“朕自己难道不怕吗?朕是有信心才想出去,并不是一时冲动。”

  他现在正当年轻,当在壮年之际,为以后打下基础,等老了后,他或许自己也不敢出去了。

  “朕意已决,你们好好想想,如何确保朕的安全。”皇帝最后道。

  这就是没商量了,毛信和方延平没办法,长长叹了口气。

  方延平比较有经验,秋冬季出发顺风会多,皇帝从京师到大员也需要时间。

  而且在冬季到大澳西部时,又没那么冷,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