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2章 表妹和她的室友们【四十分钟】_我在地球养小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理性的批评,普通居民的想法更让人感慨,“以前我看到路边的街市佬(市场小贩)就会停下来想,今天买些什么菜好呢?而现在,我是想起买菜才会去市政大厦逛街市。”

  市凤姐一家人,都是倚着湾仔街市长大的。从外婆开始三代人都是卖菜的。她的母亲90多岁,每天梳好精致的发型,描了眉,涂了口红,坐在菜档的一角剥蒜。她外婆当年卖菜的旧湾仔街市,建于1937年,是全香港第一座“流线现代主义”(StreamlineModerne)建筑。1996年,政府将它纳入发展计划,要拆除后迁址新建。

  民间文化保护团体反对清拆旧湾仔街市,希望保留历史建筑。但对凤姐来讲,这里只是年轻时工作辛苦、没有空调、没有钱赚的记忆。当政府宣布要把湾仔街市卖给地产商、在隔壁建起新湾仔街市时,她们全家毫不犹豫地搬了过去。“为什么不搬?有冷气,有人来搞卫生,环境好些,顾客当然也更愿意逛这里。”

  最早的湾仔街市,由英国殖民政府修建。

  正是凤姐这样的态度,占了摊贩和周边市民的99%,让十多年前为湾仔街市保护奔走的港大建筑学系教授李浩然自讨没趣,最后只有放弃。

  李浩然说,1930年代的湾仔全是唐楼,湾仔街市的设计在当时全世界来说都很时尚。“湾仔街市的落成像是一艘太空船降临了这里,有通风口设计,还装了电风扇,凉爽得很。顶层还有个儿童游乐场,设计这里的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会把孩子放在游乐场,自己去买菜,他不知道中国人都是把孩子背在身上走的。”直到今天,有的港室内街市仍保留顶层是儿童游乐场的设计,但仍然门可罗雀。

  随着人口急剧增加,旧湾仔街市已经变得拥挤闷热的代名词,“太空船”过时了,如今这里已改建成了豪宅。

  中环街市,曾是港岛最有代表性的包豪斯(Bauhaus)建筑,可惜从2003年起已经荒废多年,成了“烂尾”文化保护项目。对中环街市的去留,有人说改做餐饮解决中环白领午餐问题,有人说搞成空中花园……

  就是没有人说,要恢复一座街市。

  “中环区已经没有住宅了,只有CBD,所以街市消失自然也无所谓了。”李浩然教授感叹道。

  那些消失了的人情

  今年78岁的叶昌,在北角卖菜已经50多年。“我以前打小工,后来娶了老婆,岳父卖菜,那么我也卖菜了。”“入赘”到菜档的叶昌,一做就是一辈子。以前在路边摆摊,后来租了室内街市摊位。“我每天早上3点去西环的菜栏,买完给‘菜脚’(搬运工)100港元,‘菜脚’帮我搬到档口来。”

  叶昌有一只猫,蜷在一个筲箕里,放在芋头、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