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三十三章:罗辑的遗言_三体:史上最称职的面壁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谓的“机器生物进化论”,首先参考了自然生物的进化论。

  以人类为例,体细胞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是一个细胞和细菌的组合体。

  这个巨大的组合体,是一步一步进化来的,在很久很久之前,细胞为了加强竞争力链接在一起行动。

  于是多细胞生物出现了,之后随着细胞的叠加,细胞出现了多样化的分工。

  有的负责捕猎其它单细胞生物,有的负责消化猎物。

  之后随着生存的需要,细胞的功能越来越多,一步步形成了人体这个复杂的机器。

  现代人的文明,似乎是在重演这个过程。

  提出“机器生物进化论”的学者,做了一个思想实验。

  以一艘大型飞船为例,假设这艘飞船的智能程度很高,要进行长时间的太空飞行,在很长时间里乘客不会跟外界有接触。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乘客对飞船的日常维护,就好像是细胞对身体的修复功能。

  另一方面,飞船为了能有能长的寿命,会尽量给乘客提供一个稳定又和谐的生活环境,让乘客自行繁衍,新生代继续去对飞船进行维护。

  假设在几千年后,再去看这艘飞船是什么样子呢?

  乘客越来越习惯安逸的环境,把更多的事情交给飞船的人工智能来作决定,几代人之后,他们可能就会忘记飞船在出发时的初衷。

  此时的飞船已经掌握了航向,怎么飞,往哪儿飞都是它说了算。

  而乘客则变得像是人体里的体细胞,只具备维护的单一功能。

  乘客变得有些像体细胞,他们的诉求是安稳舒适的生存环境,就像体细胞自身的能量有所消耗后也会向神经系统提出诉求,然后人体就有了累或者饥饿的感觉。

  但是体细胞却早已经没办法影响一个人的主观思想,最多就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时间再往下延续,飞船需要更多的能量,需要资源生产并替换自身的零部件。

  那么为了采集这些资源和能量,飞船会对自身作一些改造,具备自助收集能量和资源的能力。

  乘客身份的变化,是不是可以看作细胞分工的开始?

  飞船对自己地改造,让自己更适应当下的环境,是不是就是一种进化?

  这个时候,要把飞船看作是一个机器生命么?

  姜宇也向舷窗外眺望了一眼,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但目前来说,也只能算是一个思想实验。

  他记得年轻的时候,就有人把一座城市或者一个民族比喻成一个生命体。

  但是姜宇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让他有所明悟。

  这样的比喻是不恰当的,人类社会的生成跟自然息息相关,可是越发展越脱离了自然,目前正奔跑在一条谁也看不清楚的黑暗前路。

  看完了这两份报告,之后的旅行对姜宇来说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好在这趟旅行的时间很短,只有2天又22个小时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