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百四十五章 开拓吕宋_苟出一个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佑十五年,李晔五十岁大寿,当时正在征伐倭国,国家百废待兴,辽北需要大量财力投入,李晔拒绝了朝廷举办五十岁寿辰的建议。

  天佑十六年,拿下倭国,但大唐的目光又对向占城。

  大唐在海洋上的扩张如火如荼。

  到了天佑十七年,收复占城,改王都因陀罗补罗为林州,宾童龙为浦州,古笪罗为笪州,各地战事平息。

  在大量倭奴的努力下,辽北三座雄城拔地而起,还有三座建造当中,皆控扼山水,占据有利地形,将白山黑水分成七八个小版块。

  女真想如历史上一般崛起大抵是不可能的了。

  归化策的强制执行,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连女真这个名族都不会存在。

  不愿走出山林,就只能被当成猎物宰杀,然后人头拿到勃利州换取赏钱。

  这也成了当地除皮毛、药材、木材之外的另一大支柱型产业。

  不过辽北的持续建设,对倭奴的损耗太大了。

  韩知古立功心切,也知道长安渴望出成果,便不再管倭人的死活。

  每座城市下,都有倭人的累累白骨。

  前期二十万余的倭人,冻死累死近十万。

  引起了士大夫的雪片一般的弹劾,认为韩知古暴虐成性,有伤天德。

  文人集团对倭人普遍抱有同情之心,盛唐之时,与遣唐使的关系也都不错。

  当初李晔在东瀛推行奴籍的时候,就有人反对。

  当然,辽东的惨剧不是韩知古一人造成的。

  韩知古负责工程进度,大部分倭人其实是死在在辽东皇城司统领赵元义手下,小部分被生女真砍杀。

  赵元义不管什么人不人道,一切为大唐的利益出发。

  作为辽东食物链的底层,倭奴的命运可想而知。

  韩知古成了替罪羊,却聪明的承担一切罪责,主动上表请罪,陈述辽北的恶劣环境,条件不允许,能让迁徙过去的唐民免受饥寒之苦就不容易,也就只能辛苦倭奴了。

  不过韩知古也表示,勃利州、怀远州、定金州三座大城建好之后,生存环境会得到改善,倭人不会出现大规模冻死饿死的状况。

  李晔将弹劾的奏表留中不发,朝臣们便知道皇帝的心思,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知不觉,李晔来到大唐已经二十六个年头,双鬓渐染白霜。

  大唐颤颤巍巍从血雨腥风中挺过来了,见到了阳光。

  华夏也避免走向赵宋。

  按照太子李祎以及群臣的说法,盛世端倪已经显现。

  大唐迎来一个新局面。

  国力强盛,百业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很多原本无人之地得到了开发。

  唐末烽火的留下的创伤渐渐痊愈。

  没有动乱,吏治光明,金融革新完成,大量从倭土运来经营支撑各地的金银行,商贸大兴。

  大唐已经不是蒸蒸日上,而是进入高速发展。

  商税与海关岁入超过田赋,达到一千七百万缗,成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