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 欲择何人辅为将_三国之问鼎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诸葛亮的心思,刘琮和贾诩都猜出几分。然而此事是否可行,却要好好琢磨一番。

  不可否认,这个提议还是很具有诱惑力的。众所周知,自荆州入蜀,关山阻隔,道路难行,虽有大江相连,逆流而上却很是艰难。若是能有一支偏师入蜀,对于将来策应大军攻取益州,其意义怎么估量都不为过。然而这个将来,又是多久?

  攻取江东绝非一朝一夕可得,刘琮估计至少要用两到三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深入益州的偏师,能坚持下来吗?更何况偏师孤悬在外,又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对于统帅和军师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

  “军师以为如何?”刘琮并没有急于回答诸葛亮的请求,而是对贾诩问道。

  贾诩自刚才诸葛亮提出建议之后,便一直蹙眉思忖,此时闻听刘琮相询,便抬头说道:“或可一试。”

  在与诸葛亮的接触中,贾诩也逐渐认识到,这个年轻人颇有才华,必不甘居于人下,早晚是要一飞冲天的。与其压抑其才,不若给他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眼下虽然以江东为主,但不妨遣偏师入蜀,且看诸葛亮能在益州开拓出怎样的局面。

  他这么一说,刘琮也意识到,这未尝不是个机会,正如诸葛亮所言,不成亦可回转荆州嘛。关键若是能在益州坚持下去,等于插了把尖刀,只需时机一到,用力一插……

  “此事孔明还需详细筹划,拿出个方略来,然后再议。”虽然已经有了决定,但刘琮并没有直接表示同意。毕竟事关重大,刘琮不想打无准备之仗。

  诸葛亮见状,立即点头应诺。他此时心中颇有些激动,不过面上还是保持了一贯的从容。

  至此议题便又回到了如何攻取江东之上。贾诩所言只是初步构想,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很多,必须详加考虑。比如水军东进,就要考虑在何处可能遭遇敌军,在何处可立水营屯守。而陆上黄忠所部,皆为轻骑,只有少量炮车营,这样的前锋如何攻城?哪些城是必须要攻克,哪些是可以先放置一旁无须理会的?

  非只如此,刘琮集结大军亲征,都需要哪些将领部众跟随,在何处集结,何时出发,粮草如何集中,如何囤积,如何转运,桩桩件件,都少不了诸人出谋划策。

  开始的时候大伙儿还能在席间安坐,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都渐渐围拢在刘琮几案之前,就着悬挂在木架上的巨幅地图,加以说明阐述。

  诸葛亮很少参与到讨论之中,他埋着头奋笔疾书,将众人所言,皆记录下来。在他身边,则是同样年轻的庞统,为其拾遗补缺,转述缺漏。

  “现在是四月中旬,五月初发兵,正值盛夏,为节省诸军体力,还是顺流而下为宜。”徐庶愁眉紧锁,语气颇有些低沉。他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平日管理大军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