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百八十四章 落幕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昭坦然的点点头,“我确实收过天子赏赐的盐引。你不相信问题能得到改善、解决?”

  封炎抬起头,斩钉截铁的道:“是的!”

  张昭失笑一声,道:“封员外,这证明你根本没有好好研读我发布出来的新盐法,以及对朝堂政治的不了解。”

  封炎不服气的保持着沉默。

  张昭喝口茶,在内堂大厅里缓缓踱步。于参谋把要进来的信使挡住。烛光照落在堂中。

  张昭侃侃而谈,“第一,官盐的问题。必须要承认官盐的腐--败问题。盐商支盐周期非常长,手续多。甚至有人十几年都支取不到盐。所以,这是我组建盐务公司的原因。”

  大明朝的官盐,正常流程如下:第一步,想要从事盐业的商人,可以贩运一批粮食到九边。拿到边军给的粮食输送证明去盐运司兑换盐引。

  这是“开中法”时期的操作。

  如今是“折色法”,盐商只需要向朝廷缴纳银两就可以去盐运司兑换盐引。

  第二步,拿着盐引到盐场去“支盐”。

  从大明朝的规定上,只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就可以从事盐业。但是,但是,所有的问题就卡在“支盐”上面。

  首先一个,盐引滥发。远超各地盐场的实际产量。带头搞事的就是皇帝!

  所以,拿着盐引不一定能支取到盐。

  其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靠关系、门路。权贵们就容易支盐。无权无势的人就拿不到盐。

  制度再一次被破坏。

  最后,生产食盐的灶户、盐丁们卖给官方的食盐非常便宜。所以,他们宁愿多生产食盐,私下里卖给“其他人”。这就是私盐的来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私盐屡禁不止。

  第三步,拿到盐之后,缴纳盐课,到制定地点去售卖。

  “组建盐务公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减少生产和销售的中间环节。至此不再有官盐、私盐、正盐、余盐等等名目。直接将生产出来的食盐铺到州、府里去。

  提高盐丁、灶户的收入,将食盐生产变成一个工作岗位,而非世袭职业。如果有盐丁、灶户还想铤而走险,擅自销售私盐,那就直接开除。

  我不用进士出身的官员,而是采用招考制度的官吏,原因也在于此。方便日后开除,下狱、问罪。

  所以国企和衙门,这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国有的商业公司,一个是行政体系。监管难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试行改革卫所司至今累计共开除、惩处近千人。

  你见闹出问题来了吗?

  封员外,你根本没有好好的理解。”

  封炎愣了愣,这事他根本就不知道。在他的理解之中,官吏等闲不会轻易开除。出了事,上下打点一二也就过去。梗着脖子道:“那皇帝呢?”

  张昭晒笑,说道:“以大明全国的食盐产量,每年给天子二十万盐引用作赏赐,这都拿不出来吗?只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